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堂动态 > 校企合作
【华侨大学】首届厦门产教融合论坛:加速培育产教融合型高新技术企业
2022-06-24

   

  由中共厦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厦门市教育局、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厦门火炬大学堂承办的首届厦门产教融合论坛于6月24日举行。本论坛以“领跑·开拓”为主旨,以“加速培育产教融合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题,来自“政产研学用金”等领域的百余名嘉宾与会研讨。

1.jpg

部分嘉宾合影(厦门火炬大学堂供图)

  01  嘉宾致辞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科技部原副部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陈小娅和厦门火炬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赖建州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由厦门火炬大学堂执行副校长付敬主持。

  陈小娅常务副会长说,随着产教融合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因起步相对较晚,在融合机制、配套制度、成果转化等方面仍存在很大挑战,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中专家的意见及成功案例分享能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模式,不断提升产学研各界水平,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2.jpg

陈小娅常务副会长致辞(厦门火炬大学堂供图)

  她说,厦门区位优势独特,我们可以深度挖掘合作内容,追求实效,在海峡两岸四地沟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方面发挥民间作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将继续与厦门火炬高新区和厦门火炬大学堂携手,共同将厦门产教融合论坛打造成一个金字招牌,并与厦门火炬高新区重点发展的平板显示、电力电器、集成电路、新能源、智慧健康等产业挖掘更多合作空间。

  赖建州主任在致辞时说,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是解决产、教“合而不融、供需不一、步调不同”和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迫切要求。“我们要加快步伐、加大力度,补齐短板,切实推进产教融合,为产业提供高质量人才供给。”赖建州强调。

3.jpg

赖建州主任致辞(厦门火炬大学堂供图)

  他说,火炬高新区将依托校企合作开放平台,着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高校为主阵地、企业为主战场,开放、共建、协同的新格局,助力厦门创建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工作,为创造产教融合厦门经验贡献火炬力量。

  02  主旨演讲

  华侨大学校长吴剑平、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厦门理工学院校长朱文章、华为开发者学院院长童得力和雅马哈(厦门)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复军先后进行主旨演讲。

  华侨大学校长吴剑平带来题为《深化校地校企合作 努力推动创新发展》的主旨演讲。吴校长重点就深刻认识产教融合的必然性紧迫性、切实找准产教融合的堵点痛点难点和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创新的有效做法三方面展开论述。他说,大学是最典型的智力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组织。产教融合,就是要把高校的创新人才和产业拥有的资本、市场、数据、技术等要素有机结合。这不仅有利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打破高校相对封闭的状态,借助产业和社会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他指出,产教双方目标任务不同、大学参与产教融合的能力不强和产教融合的政策不完善是在推进产教融合中面临的三大难题。他还从在学校自身改革、在校地合作和在校企合作三方面分享了华侨大学在产教融合工作上的初步探索。最后他表示热忱欢迎各界特别是企业与华侨大学携手合作,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创新。

4.jpg

吴剑平校长主旨演讲(厦门火炬大学堂供图)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的主旨演讲题为《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服务 推动科技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他分析了影响科技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及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重要性。他指出,无论是政策的导向,还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性,都决定了在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要以提升高校与企业产学研融合的深度、广度和层次为重中之重。他说,产学研合作的渠道和方式有很多,最重要的是高校和企业能互相关注彼此的需求,从而寻找到最合适的合作点,最终实现双赢。他提出三点建议:在组织形式方面,成立校企联盟;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合作办学;在科技创新方面,共建研发中心。

5.jpg

李志民副会长主旨演讲(厦门火炬大学堂供图)

  厦门理工学院校长朱文章进行题为《新时代构建产教融合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的主旨演讲。朱院长首先阐述了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产教融合的机遇与挑战;接着,从加强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和构建产学研融合体制机制四个维度展开,分享了厦门理工学院在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方面的实践。“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抓住产教融合的战略机遇,以产业需求为驱动力,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朱文章强调。对厦门理工学院下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工作,朱院长给出了三点思考建议: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加大应用型师资培育力度和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水平。

6.jpg

朱文章校长主旨演讲(厦门火炬大学堂供图)

  华为开发者学院院长童得力展开题为《华为开发能力,助力产教融合》的主旨演讲。他简单介绍了华为开放能力,并分享了华为(厦门)开发者创新应用中心的运营模式。他重点阐述了华为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解决方案——教学管理平台,联合赋能培训、深化教学理论传递前沿技术;沙箱平台,实现教学和实验虚拟仿真;创新中心,助力高校实现产教融合;考试认证,考核与衡量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训服务,助力师生队伍建设;高校生态运营,校企联动,赋能高校生态运营;人才计划,打通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与就业通道。

7.jpg

童得力院长主旨演讲(厦门火炬大学堂供图)

  雅马哈(厦门)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复军作《产业往高精密、高稳定、高精致方向升级时的产学融合思考》的主旨演讲。对雅马哈信息及在雅马哈信息三十年的工作经历进行概要介绍后,赵复军总经理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产业发展。他说,中国在中低端、低成本领域世界领先;高新技术产品处于快速突破阶段;而高精密、高稳定、高精致领域刚刚起步,大部分“三精产品”还掌握在日企、德企等外资手中;我们必须重视、思考发展“三精产品”的产学融合,我们迫切需要培养“三精产品”的文化空间、学生的新行为习惯、增加来自企业的老师比例、创新应用型的培养方式与培训内容等。赵复军还分析了生产“三精产品”的企业在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营销、品牌建设、企业经营与人才培养上的特点。

8.jpg

赵复军总经理主旨演讲(厦门火炬大学堂供图)

  03  圆桌预告

  根据论坛议程安排,下午将以“人才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面临的紧迫需求”和“研发融合:塑造产教融合型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题展开两次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分别由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新侨人才联谊会副会长郑通涛和贝讯文化CEO、BaySound 智库负责人、国内知名财经主持人、制片人谢梦主持。厦门火炬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匡登峰将为圆桌会议作总结发言。

9.png

郑通涛教授和谢梦CEO主持圆桌会议(厦门火炬大学堂供图)

  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卢志文和福建国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景学为第一场圆桌会议主题嘉宾。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程、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总经理特别助理林俊杰、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杨絮和福建亿学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连敏辉等为圆桌嘉宾。

10.jpg

圆桌会议正在进行中(厦门火炬大学堂供图)

  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蔡志评和厦门大学电子与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李晓潮为第二场圆桌主题嘉宾。厦门理工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张宏怡、厦门华厦学院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庄峙厦、全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厦门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张锦榕、厦门软件园产业联盟(SAC)秘书长黄建设和新加坡创士锋创始人兼CEO 李葳等为圆桌嘉宾。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组织人事处处长庄鹏、创新创业处副处长孙旭飞、信息集团创新教育科技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汪佳、火炬集团产业研究院主任叶立炎、创业中心专职副书记黄宝华、软投公司副总经理杜映弘、软件产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柴建勇和招商中心企业服务部经理郑国正等也出席了论坛。

11.png

  新华社、中新社、海博TV、福建日报、厦门日报、海峡导报和东南网等新闻单位代表与会报道。